关于印发《2001—2010年河南省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01-21 12:03 信息来源: 河南省体育局

关于印发《2001—2010年河南省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01年6月28日豫体办〔2001〕9号)

各市体委,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现将《2001—2010年河南省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
   机关各处室、直属各有关单位特别是运动队单位,要结合本“规划”于2002年1月拿出本单位、本部门关于实施这一“规划”的具体意见。各市体育部门也要制订出本世纪前10年本地区的体育发展规划,报省体育局备案。
河南省体育局
二○○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2001—2010年河南省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001年至2010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我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全面实现我省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快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形势
   (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群众体育广泛开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显著上升,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育设施有所改善;体育科技、教育和宣传有了长足进步;体育产业正在形成和发展;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中渐显活力。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省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制约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省体育与体育强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体育事业基础比较薄弱;人们的健身意识有待提高;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业余训练的规模不大,体育后备人才匮乏;体育的科技含量低,高水平科研人才不足;体育教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要;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刚刚起步,发展缓慢;体育事业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体育设施难以满足体育专业训练和群众健身活动不断增长的需求;体育组织网络不健全;体育改革力度不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体育法制不健全,等等。
   二、指导思想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增强人民体质为基本出发点,继续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推进教体结合,夯实业余训练基础,全面提高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素质,保持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以省体育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开发体育产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无私奉献、增辉中原、为国争光的优良传统,推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三、主要目标
   (四)2001年至2010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全民参与健身活动,国民体质进一步增强;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不断提高;体育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目标是:
   ——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40%左右,青少年体质明显改善。
   ——巩固传统项目,扩大重点项目,大力抓好基础项目。着眼奥运,立足全运,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稳中有升。
   ——体育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体育专业训练的需要,为城乡群众提供更多的健身场地;基本建成省体育中心,省会郑州拥有能承办全国二类综合性运动会的场地设施。
   ——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筹资机制和多渠道社会投入机制,体育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
   ——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基本方针和基本战略
   (五)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代表先进文化为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努力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基本方针是:
   ——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努力探索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全面提高我省体育的整体水平。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推进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保证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坚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体育发展的格局。
   ——坚持科技兴体、人才为本,加大体育科技含量,提高体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六)发展河南体育事业的基本战略是:
   ——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从我省的省情出发,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在体育事业重点选择上,群众体育以青少年体育为重点,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摆到突出位置,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体育要着眼奥运,立足全运,坚持举省体制,在抓好重点项目的同时,重视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提高效益,持续发展。
   ——在体育产业的开发上,以体为本,重点突破,全面探索。积极发行体育彩票。努力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搞好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开拓体育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五、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要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增强人民体质这项基本任务上,抓身边组织,建身边场地,搞身边活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形成政府领导、依托社会、群众参与的新格局。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实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
   (八)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体育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兴办体育,调动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通过行业体育协会,组织各行业职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逐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群众体育工作新格局。
   (九)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监督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使青少年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省和各市要定期举行大、中、小学生运动会,乡镇以上和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每年举行春、秋两次学校运动会。在各级学校中要认真开展体育“达标”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兴办各种类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全省中学进一步开展“晨光”体育活动。
   (十)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难点。要以乡镇为龙头,以各级农民体协为纽带,充分发挥乡文化站(或文体站)的作用,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十一)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提高社区体育的社会化、普遍化程度。社区体育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要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体育锻炼场所。省和各市要定期举行行业、系统职工运动会。
   (十二)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要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各类体育组织要对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各类体育场馆要对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给予优先安排、优惠接待、优质服务。
   (十三)倡导民族传统体育。要进一步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少林拳、太极拳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加强对民族体育项目的管理,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
   六、大力加强优秀运动队管理和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
   (十四)竞技体育水平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努力提高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着眼奥运,立足全运,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为国家争光,为河南争取荣誉。2-3个项目达到世界水平,确保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力争金牌;在全运会上保持和巩固第二集团的地位。
   (十五)调整项目结构,优化项目布局。要本着“着眼奥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集约发展”的原则,调整项目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省专业运动队开展的项目要保持总量,突出重点,局部调整。集中力量发展射击、划船、自行车、武术(散打)、乒乓球等重点传统项目和重竞技项目跆拳道、摔跤、柔道、举重、拳击中的部分小项,使其成为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项目。努力抓好田径这个基础项目和有利于多项目选材的篮球,以及社会影响较大的足球、排球等项目,注意发展游泳项目,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根据不同项目的任务和特点,建立运动项目评估制度,制订配套的管理措施。非奥运会项目要逐步推向社会,走自我发展的道路。
   (十六)加强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继续认真贯彻“两严”方针和“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坚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重视文化教育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结合的指导思想。制订完善省专业运动员选拔、集训、入队、学习、退役的配套政策。坚持训练、管理并重。改善专业运动队的训练、生活条件。
   (十七)注重造就高水平教练员人才。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教练员的业务培训,实行教练员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制度,教练员队伍要逐步实现由一般学历(大、中专)向本科、研究生学历转变,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由单一指导训练型向训练、科研综合型转变。到2010年,省专业运动队教练员均达到本科以上文化水平。逐步完善教练员聘任制和目标责任制,落实考核办法和合同完成情况的奖惩。
   (十八)加快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步伐。本着有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理顺关系,有利于调动省、市体育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运动项目向社会化、产业化过渡和转变的原则,按项目特点、群众基础、市场潜力、自我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要逐步改变国家独办专业运动队的局面,有条件的项目要向俱乐部过渡;制订相应政策,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地、企业、大专院校自办、联办专业运动队。
   七、重视加强业余体育训练,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十九)业余体育训练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要注重搞好业余训练的网络建设和梯队建设,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扩大初级、调整中级、加强高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含单项体育学校,下同)和传统项目学校(含训练点,下同)三级训练网,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效益明显的业余训练格局。
   (二十)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其与高等院校的结合,提高办学规格,增强办学效益。各运动学校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结构的调整,集中财力、物力和专业技术力量,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拳头项目,使之成为能够承担省专业运动队二线队伍训练、比赛、管理任务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二十一)按照省专业运动队的重点项目布局,大力发展单项体育学校和单项训练基地。我省的重点项目要在各市逐步建立单项体育学校和后备人才基地,省体育局制定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体育总局在我省确定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单项人才基地和单项发展重点城市,要按照要求加强管理,做到名副其实。
   (二十二)坚持体教结合,扩大业余训练面。各级体育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将少儿体校纳入普教体系,规范少儿全校的教学、训练、管理。提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质量,发展数量。逐步形成传统项目学校和少儿体校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的训练体系。
   拓宽业余训练渠道,建立有偿训练制度。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育和发展体育培训市场,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条件开展有偿训练。鼓励和支持社会及个人资助、兴办业余训练,实行有偿输送。
   (二十三)重视业余体育教练员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地进行教练员岗位培训,用5年的时间对全省各级业余体育教练员培训一遍,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理论素质、教学训练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行业余教练员持证上岗制度。
   八、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搞好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管理
   (二十四)竞赛工作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向规范化、多样化,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展。以发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的竞赛活动,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管理,为出人才、出成绩服务。全省运动会坚持4年一届。市、县也要举办立届综合运动会。规范年度省级单项比赛,继续实行招标和计划安排相结合的办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贯彻“小型、多样、经常、简易”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体育行政部门给予协助。2010年前申办一次全国综合性运动全。
   (二十五)积极开拓竞赛市场。加强体育竞赛的宏观管理,实行审批登记制度,鼓励企业、个人和体育竞赛中介机构举办商业性体育竞赛,培育和促进体育竞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指导。
   (二十六)加强裁判队伍建设,努力扩大裁判队伍。建立裁判员选拔、培训、考核、晋升管理制度,提高裁判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在保护裁判员合法权益的同时,严肃裁判纪律。逐步建立职业裁判员制度。
   九、大力发展体育科技和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二十七)体育科技要围绕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按照“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体育科技工作必须面向体育运动实践”的方针,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加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体育和科技含量。
   (二十八)建立以课题为中心的科研管理体制,密切体育科研与训练的结合。运用科学手段测定和挖掘运动员发展潜力,探索运动员科学训练的规律及规律的推广应用,开展运动员选材、身体能力、运动创伤防治、疲劳恢复和营养手段的研究,努力研究出一批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提高竞技水平服务。
   重视对全民健身科学指导的研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项目的健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身理论的研究,普及科学健身常识,引导群众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水平。
   (二十九)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壮大体育科研队伍,改善体育科研条件。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青年体育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搞好体育科研体制改革,围绕重点项目创建省重点实验室,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保驾护航。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科研室,重点开展运动员选材研究,促进业余训练的科学化。
   (三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省体科所、高等院校、与体育相关的科研机构和训练单位的合作,使体育科研机构与体育院校的人才优势形成合力,提高体育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效益。
   (三十一)重视发展多层次体育教育,培养社会实用型体育人才。加强基础体育教育,鼓励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开设体育特长班;创造条件开办体育幼儿园、体育小学、体育中学。到2005年,各市办好1—2所体育幼儿园、体育小学、体育中学。调整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逐步与市场接轨,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
   积极发展高等体育教育。改善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办学条件,调整学科体系,发挥体育运动专业的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逐步使之成为集教育、科研、训练为一体的体育人才基地,争取在2005年前后成为本科高等院校。郑大体院在省专业运动队未纳入之前,要把现役和退役运动员的学历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进行体育专业和其他相关职业的教育,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
   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
   (三十二)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将体育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创造有利的内外环境。规范体育产业统计,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基本建立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实现体育产业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
   (三十三)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体育产业。改革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体育产业。制定体育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和服务规范,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支持企事业单位兴办面向社会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有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的运动项目,要积极探索职业化道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范的职业化运作。
   (三十四)积极培育和依法管理体育市场。建立市场中介组织,严格其资格认定,发挥其服务、沟通和监督的作用。完善体育市场机制,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政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体育消费。重点开发和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着手建立体育人才、技术、资金、劳务、信息等要素市场。
   (三十五)加强对体育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无形资产的开发。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有效使用和保值增值。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区别情况,促进有条件的福利型、事业型单位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针对体育的特点,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大力开发无形资产。
   (三十六)积极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发行体育彩票是筹集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重要渠道。要加大力度,加强领导,大力宣传,正确引导,规范操作,严格管理,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使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取信于民,力争取得更多人的关心、理解、支持、参与。
   (三十七)重视体育产业队伍建设。对现有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引进高水平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充实体育产业管理、经营队伍,提高体育产业的组织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与体育经济相关的专业。加强对体育经济现状和预测未来的研究。
   十一、加强体育合作,扩大体育交流
   (三十八)我省各地的社会经济和体育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各市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体育发展战略,走具有本地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鼓励不同地区间体育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利用和开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开展地区间的人才交流。
   (三十九)积极开展国际体育交往。进一步扩大体育对外合作渠道,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引进优秀外籍教练员帮助执教,提高我省的竞技体育水平。适应宣传河南的需要,发挥河南武术的优势,以武术为媒,扩大国际交往。
   (四十)扩大地域之间的体育交流。适时组织省、市体育部门干部到体育先进省市、国家学习参观、借鉴、吸取发展体育事业的成功经验。加强与高等体育院校的合作,努力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
   十二、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加速体育机制转换
   (四十一)继续推进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和社会能够办的事逐步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研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
   (四十二)推动体育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责,实行分类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和全员聘任制,使其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四十三)建立和发展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单项运动协会要加快自身建设,加快实体化步伐,逐步承担起对该项目的管理职能。群众性体育协会要依托社会,组织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行业体育协会要承提起发展行业体育的职能,发挥行业优势,形成行业特色。
   鼓励和支持各行业系统、社会组织及个人组建体育俱乐部。大力支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主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扶持建立股份制俱乐部和职业化俱乐部。体育俱乐部要接受单项运动协会的指导,加强自身管理。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都要依法建立,合法经营。
   十三、加强领导,完善各种保证、保障措施
   (四十四)巩固县(区)级体育的基础地位。县(区)级体育担负着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双重任务。要认真落实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的精神,切实加强对县级体育工作的领导,稳定机构,增加投入,认真解决县(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十五)国家财政拨款是体育经费的主渠道。要落实《体育法》中有关体育经费的规定,保证每年的体育经费定额,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省市县应设立参加全国、省、市综合性运动会专项资金、全民健身专项资金、体育设施建设与维修专项资金。
   各级各类体育组织要广开财源,厉行节约,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多渠道筹集体育发展资金,鼓励社会及海内外各界人士资助体育事业。提倡行政、企事业单位和家庭、个人为体育活动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
   (四十六)要按照国家对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训练单位逐步改善训练设施,建设和完善体育专项训练、竞赛和人民群众体育活动必需的体育场地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中小型、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和便于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场馆建设。
   ——加快省体育中心建设步伐。2002年前建成体育场;2010年前建成游泳跳水馆和体育馆。同时要建设与这些场馆相配套的附属设施和小型场地。
   ——各市要逐步建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育中心;并建成适应本市项目布局、能承担全国竞赛任务的单项训练基地。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投资兴建体育设施。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及大型厂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建体育设施。
   (四十七)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和政策研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保证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体育立法步伐,优先安排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些主要方面的立法,重点在体育设施建设管理、体育产业、社会体育组织、运动员招收和退役安置、体育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上有所突破。同时,要研究制订与已出台的体育法规相配套的规定和执行措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十八)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勤政廉政建设,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精通体育专业的队伍。在体育队伍中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树立勤政、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坚持反腐倡廉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大兴读书学习之风,使广大职工、运动员、教练员养成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法律、学管理、学高新科技等知识的意识和习惯。进一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逐步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合理、高效廉洁的体育队伍。
   (四十九)增强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引导人们的体育行为。要抓住机遇,广造舆论,大力宣传体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体育法律、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我国我省体育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大力普及和推广体育知识,增强全社会的体育意识。要广辟宣传渠道,把握舆论导向。新闻媒体是体育宣传的主要渠道和骨干力量。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依靠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进一步加强与新闻部门的联系沟通,取得支持。要建立“通气会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和向新闻媒体“发通稿制度”,加强对体育宣传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使体育宣传更趋经常化、规范化。
   (五十)加强党的建设。各级体育组织都要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团结带领体育工作者为实现河南体育事业在新世纪的健康、稳步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