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自行车扎实备战成绩喜人

发布日期:2020-08-07 14:41 信息来源: 河南日报

  “那场比赛是我们跟几个省、市队组织的对抗赛,为了增强运动员的比赛感觉,不是正式比赛。”7月31日,身在广州的河南省自行车队场地自行车短组主教练高亚辉说起几天前在广州大学城的那次比赛,多少有些“轻描淡写”,“虽然各种比赛因为疫情暂停了,但训练成果还得用比赛检验,所以要‘创造’比赛。”

  正是这场比赛,多名河南自行车运动员在团体竞速赛里跑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绩,让现场观战的省体育局竞体处处长李岩连赞“突飞猛进,始料未及”。

  “一切准备都按正式比赛的规格,但没有做专门的比赛调整,练到什么程度就拿什么程度上阵,用模拟比赛检验真实的训练效果。在场的同行都说,你们河南这个成绩不得了。”李岩说。

  “不得了”的成绩,首先当然要归功于科学训练。李岩介绍,对于此次受疫情影响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封闭训练来说,科学并且目的明确的训练太重要了。

  “2019年9月20日开始在广州集训,一直到现在。”高亚辉告诉记者,几个月后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备战大赛的所有既定节奏。

  困局之中,高亚辉及时调整了训练方向和节奏,既尊重规律又不循规蹈矩,大胆加速训练进程。

  “参考世界一流运动员的要求和各项指标,让队员在这些方面接近甚至超越世界一流标准;根据生理生化指标安排不同的训练计划,让运动员每天都能够在不疲劳的情况下达到极限。通过持续挖掘潜力、提高能力,帮助运动员在体能、专项技术、专项力量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准,到了这个时候,出现一流的成绩是必然的,不仅仅是赢得一场模拟赛这么简单。”高亚辉说,科学训练就是从数据找问题、看进步,科学地设定目标、实现目标。

  高亚辉的训练日常,也做足了“科学功夫”,不仅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还利用机械和力学原理计算每个运动员在不同阶段的传动比配置,同时还强调训练方式的多样性。“你天天安排跑100米,运动员跑都跑烦了,还谈什么良性刺激和保持高水平训练模式?得跟吃饭一样,米饭、面条、饺子换着上,今天100米,明天后天50米、150米。”高亚辉解释。

  对于科学训练,21岁的河南场地自行车短组女将郭裕芳感受很直接:“什么时候他都知道你缺什么,该练什么,心里特别踏实。这段时间强化体能,我在体能方面确实比之前有挺大进步。”

  训练场之外,高亚辉和运动员们的“零距离”情感交流,也保证了训练的顺利高效。

  “训练场上我是教练员,运动员必须无条件执行训练计划;出了训练场,运动员的家庭、生活、上学、未来规划甚至包括这次长时间封闭训练等能引起思想波动的问题,我们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帮运动员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感觉到关爱,全身心投入训练。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运动员出身的高亚辉说。

  由于郑州没有符合全国和国际比赛要求的场地,远赴北京、广州甚至海外“外训”成为常态,全队上下无论是教练员、运动员,还是队医、科研、司机、机械师等后勤保障人员,也因此常年“外漂”无法回家。今年春节,高亚辉再次没能回家,自从2009年出任短组主教练以来,他回家过年“不超过三次”。他想对家人说的,是“对不起,亏欠家人实在太多了”。

  自行车是河南体育的强项,早在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就开始了全运会的夺金之路,2004年河南省自行车现代五项运动管理中心成立之后,至今的四届全运会更是届届都有金牌入账。39岁的高亚辉本人则是第十届、第十一届全运会3枚金牌得主,2017年天津全运会,他的弟子宋超睿为河南夺得女子团体竞速赛金牌。将近三年后的今天,拥有16名队员的河南场地自行车短组,已成长为拥有多位世界冠军及亚锦赛、全锦赛冠军的劲旅,郭裕芳、鲍珊菊、宋超睿三员女将开始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

  “竞速赛这种团体项目,他能练出一拨儿队员来,而且成绩预判准确、胸有成竹,说明计划、方向和针对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都没问题,对训练的总体把控初步成熟。”李岩点评高亚辉的执教。

  与此同时,放眼奥运赛场,中国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项目历经4届奥运会的淬炼,终于由宫金杰、钟天使在里约奥运会实现登顶。2021年7月,中国自行车女将要在日本东京为荣誉而战。

  说起奥运会,高亚辉表示:“教练员的愿望,就是把运动员送上职业生涯的顶峰,不管是全运会还是奥运会,我希望队员们都能取得好成绩,同时也为国家、为河南的竞技体育尽一份力。”

  洛阳姑娘郭裕芳的回答则干脆得像她的启动速度:“我的梦想就是奥运会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