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的“开学第一课”

发布日期:2020-09-01 10:35 信息来源: 中国体育报

  保证体育时间就是保证学生身体素质

  近日,教育部针对在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关于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的提案做出回应,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回应指出,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针对突发疫情,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文件的发布有效保证了体育课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课程被占用的情况,这对学生是好消息,可以通过锻炼强健他们的体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也是一个改变,能切实通过体育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

  “这几天在做课程计划和各项开学准备工作。结合疫情防控要求,针对现在国内形势,学校按要求将全方位开展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程。教务处也是将这学期的大课间、体育课和班组联赛等进行了统筹安排,全方位恢复。”河南郑州柴郭小学校长李志超说,“上半年,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系统地参与体育运动,所以这学期会更加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据李志超介绍,柴郭小学有一块7人制足球场和4块笼式足球场,一至二年级每周有四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有三节体育课。作为足球特色校,每周有两节足球课,并在体育课中穿插5分钟的笼式足球比赛,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

  李志超说:“学校不仅有体育课,还有每天一小时的大课间活动,每周五下午会进行一次10分钟笼式足球班级联赛,这些时间我们绝对不允许占用,再加上他们平时的活动时间,基本保证了学生在校的日常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因天气原因或其他客观原因学生无法到操场去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会在教室给学生播放一些比赛,也会增加健康知识的讲解。”

  保证充足的运动时间,不仅有助于缓解近视率和肥胖率,对提高学生免疫力也有明显效果,李志超说:“每年流感季或换季的时候,每个班上都会有几个孩子出现咳嗽、流鼻涕的现象,一旦感冒发烧的人数超过一定量,我们需要上报疾控部门,为保证其他学生的健康可能会进行停课。但近几年我们发现,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感冒情况,这和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有关,所以未来我们也一定会保证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学生:体育和学业相得益彰

  来自河南鹤壁的葛玥是一名高三学生,虽然距离高考不足一年,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但她每天都会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每天学校都有早操和课间操,跑步可以改变精神状态。由于学习紧张,我们早上起得比较早,跑完步整个人就会变得很精神,也不困了,有利于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葛玥说,“我爸爸是一名体育老师,他的言传身教导致我从小就接受了运动熏陶,自己很喜欢看网球、足球,也经常打球,虽然现在高三学习比较紧张,但是每天晚自习下课我都会坚持去操场上跑几圈,跑完步脑子清爽,加速了大脑处理任务的敏捷度,可以提高记单词的能力,保证一天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据葛玥介绍,她的同学也都把操场当作一个放松场所,“我们经常来操场慢跑,释放压力。学习和体育是不冲突的,高三学习任务重就更应该把时间抓紧,把效率提高,进行体育锻炼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北京101中学的高三学生康馨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我是学校女排队的一员,体育训练确实会占用学习时间,但正因如此,也让我变得更加自律,专时专用,学习效率变得更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康馨认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体育都让自己收获良多。“练了体育以后,我几乎没有生过大病,每天的精力比较充沛。体育的训练和比赛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也练就了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意志品质也会反映到学习上,遇到困难首先不是惧怕,而是勇于面对,去努力解决问题。”康馨说,“排球是一项团体运动,场上不是一个人在打球,而是团结起来为了一个球去‘拼命’。通过排球运动,我学到了团队精神。在体育这条道路上,我也经历过瓶颈期,但这些挫折也让我更加强大,让我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控制情绪,冷静处理问题,只要不放弃,肯刻苦,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初三的学生康楠茜认为,现在体育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学校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每天都有二十多分钟的大课间,还有体育课,只要按照学校要求锻炼,就已经达到了一天的锻炼量,体育的‘无孔不入’让我们班里的气氛也特别活跃。疫情期间,我们班举行了全员运动会,通过体育的交流,班集体也变得更加紧密快乐,学习氛围更浓了。”

  家长:引导支持很重要

  在校园之外,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长沙9岁的男孩罗汉这个暑假没有报补习班,而是在爸爸罗格的要求下,学习了各种户外活动:皮划艇、桨板、滑雪、野外生存等。罗格表示:“一个孩子的成长首先是身心的健康成长,孩子喜欢什么运动项目,父母都要支持他,陪他一起运动,做好榜样。虽然书本上能学到很多知识,但户外运动教会他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素质也会更加强大。”

  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的樊滨是一家体育科研公司的负责人,儿子樊孝宇是中国足球运动学院的一名学生。樊滨说:“学校是足球特色校,活动开展比较多,孩子兴趣特别浓。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正确对待。因为他有哮喘并不适合踢球,我就和儿子约定,要踢球先把身体调理好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樊滨认为:“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发展体育兴趣,并做好时间规划,培养孩子高效的观念,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支持他,自己也会更有动力。”

  北京101中学的毛雨欣今年刚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虽然家里没有人从事体育方面工作,但是从小的家庭体育氛围熏陶让她产生了体育兴趣,并加入了学校排球队。“我爸爸特别喜欢运动,每天早上会坚持晨练,每周末都会踢足球或者打羽毛球。小的时候爸爸就经常带我到北大五四操场去玩球,等我长大一点后,带我尝试了许多体育项目,从小激发了我对运动的兴趣。”毛雨欣认为,体育已经融入家庭生活,“体育是我们的共同语言,每次给父母打电话分享一些训练的事情,他们会耐心听我说完,再安慰开导我。无论做什么事,他们都会帮我分析利弊之后再让我考虑清楚,然后支持我所做的决定。体育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父母的支持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对自己负责。”

  学校:体教融合培养“文武全才”

  近年来,体育和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但随着基层体校的不断改革,体制机制的创新,很多体校也积极探索,寻求转变和发展,希望给学生一个更好更明亮的未来。

  在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以下简称“二少体”),学生每天的训练时间都严格控制在2至3小时,都是利用课后和周末、寒暑假的时间练习,举重教练李东瑜表示,“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要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学习有了保障,出路就有了保障,我们体校每年都有运动员通过单招、单考进入大学,没有了后顾之忧,渐渐就有更多家长把孩子送过来了。

  其实,早在2002年,宁波市即以体教结合为突破口,探索了基层体校与传统学校的融合发展之路。2018年二少体通过体育单招单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比例达到85%。另一方面,依托二少体得天独厚的体育硬件配置和高水平教练师资,与二少体深度合作的鄞江中学体育氛围日渐浓厚,随着包括摔跤、柔道、攀岩、散打等在内的体育体验课的开设,体教结合正在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二少体校长吴承军说:“具体模式为文化课教学交由浙江省重点中学鄞江中学负责,师资配备、文化课教学场馆和设施、教学经费、教师培训等工作由当地教育部门主管;业余训练则由体育部门主管。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发挥了体、教两家各自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让传统体校摆脱自办文化课教育的压力,将更多精力用于业余体育训练,学生们的文化课成绩大幅提升,在只有少数优秀运动员可以升入省队、专业队的情况下,其他运动员可以考虑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大学。”

  在云南昆明,将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与校园体育相结合。昆明八中201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党委书记杨宗武介绍,除了开足开齐体育课之外,甚至在初、高三毕业班阶段,学校仍然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同时,还设有篮球、网球、武术、围棋、田径等7个网点项目,124名网点队员,已成为云南省体育网点数量最多、网点学生人数最多的“一级高完中”。他说:“‘让每位学生都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成为特色化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多年来,昆明八中篮球教练王彦冰的队伍荣获了22座省级比赛冠军奖杯,向国家队、CBA球队输送了王镤、岳阳等专业运动员,也为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输送了一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而网球项目,还为部分学生打通了出国留学的路。网球教练金银开带队10年,在他看来,体育不仅没有干扰学生的文化学习,还成为他们通往更高平台、开拓眼界的敲门砖。

  专家:体育锻炼要常态化

  全国中小学生陆续迎来了开学时间,受疫情影响已居家学习半年之久的学生终于重新走进了校园,恢复了正常的学习模式。我们不仅能再次听到教室传出的朗朗读书声,还会看到很多在校园里自由奔跑的身影。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表示,体育也需要常态化,要建立一个大体育观,在学校层面,需要学校、学生和家长三位一体,从学校领导到各学科的老师都需要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谈及具体措施,柳鸣毅说:“现在的体育课称为体育与健康课,老师在备课时应围绕体育促进健康来准备,不能无序或简单地进行技能传授,而更多地应从健康常识、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对学生进行培养。45分钟的体育课要遵循精讲多练、少讲多练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老师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和学段的学生,分别制定适合他们年龄、身心发展的训练计划和训练体系。”

  在学校期间,体育课、课间操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固定的运动时间,学生会通过老师的指导和教学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学习多项体育技能。柳鸣毅建议,学校可以尝试举办一些社团或俱乐部,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他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来办俱乐部,多进行比赛。但俱乐部的开展不应只局限于我们常见的足球、篮球等项目,还可以尝试平板支撑、跳绳、俯卧撑等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的身体素质类项目。不仅如此,还可以组织一些体育促进健康的知识竞赛,在家长群推送健康类的消息,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从而让所有青少年都能参与其中。”

  柳鸣毅表示,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不能只依靠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要以学校为基础延伸到到体育课外,就是校外体育活动。他说,老师所传递的信息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不应该只告诉他们要学好语文、数学、英语,还要告诉他们要坚持体育锻炼,通过运动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