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就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0-09-22 17:03 信息来源: 国务院新闻办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近日,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先生,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王立伟先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意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首先,先请李建明先生作介绍。

  李建明: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利用这个机会,我也想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向长期以来关心重视支持体育的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是中央深改委会议传递的强烈信号,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工作的一贯指示要求,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体育、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活动、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资源融合等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完善的方面。从去年4月份开始,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共同研究制定《意见》稿,并先后征求13个部门和单位的意见,经国务院同意后报请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

  《意见》的起草过程就是体育和教育融合的过程,双方高点站位、立足长远,明确了“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并在过程中把握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大局意识,破除部门思维,摒弃部门立场,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优化设计路径,强化自身改革,推动融合发展。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坚持从广大青少年实际需求出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从体育进入中高考到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从破除赛事壁垒到化解社会组织“进校难”,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到强化体校文化教育,逐条对应、逐一破解。三是坚持统一体系,始终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总体原则,推动体育教育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措施融合等全面融合。

  《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围绕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支持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提出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等。二是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明确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整合两部门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共同完善相关评价奖励机制等。三是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四是深化体校改革。在推动体校改革、丰富体校功能、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保障体校教师待遇等方面,提出具体落实举措。五是规范社会体育组织。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给予税收、场地等政策扶持,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六是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从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任教,体育教师培训和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等方面提出改革要求。七是强化政策保障。围绕体育特长学生升学保障、“一条龙”人才体系建立、场地设施建设利用等方面,提供相关保障措施。八是加强组织实施。从成立联席会议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建立联合督导机制等方面,明确工作机制。

  下一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落实体教融合这一项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融合发展开辟青少年教育新路径,以同频共振开创青少年体育新局面。

  下面,我和教育部的登峰司长和青少司的立伟司长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寿小丽:

  谢谢建明局长。下面请王登峰先生作介绍。

  王登峰: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参加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和体育总局建明局长、立伟司长共同来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的情况。这个文件从我的角度来解读,也就是两大关键词,三项改革,目标实现是两大价值。

  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融合,就是体育和教育的融合。第二个关键词是发展,就是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这个文件的目的和实现的手段就非常清楚了,通过进一步强化体教融合,来推动或者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这个文件里,核心是三项改革:

  第一项改革,把原来的体育传统项目校和体育特色校合并,共同来用一个名字叫做“体育传统特色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实际上就是在体育传统校和体育特色校里面,过去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学生要学会某一个运动项目。比如体育传统校里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而体育的特色校这几年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校园足球的足球特色校,足球特色校的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这个学校里所有的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要学会足球。而把这两个传统校和特色校合并以后,将来的体育传统特色校,不管是田径、体操、游泳、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这个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冠名的项目技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也就是意味着将来的学校体育课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专项的运动技能。这项改革通过教育体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体育课上教会专项运动技能的目标。

  第二项改革,在这个文件里特别强调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这里面讲了两个重大的改革,一是为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当体育教师、体育教练打通通道。二是在学校里设立教练员岗位。这样的两项举措,是从一个方面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下一步校园体育里学生要经常化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能不仅仅是跑步、做操,还要训练专项的运动项目。这就使勤练变成现实。

  第三项最重要的改革,就是整合体育赛事和合力共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及相关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刚才建明局长也谈到了,在这个文件里明确提出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进行对青少年赛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来教育系统有很多的竞赛项目,体育系统也有很多青少年的竞赛项目,这个文件明确要求这两个部门原来的赛事要统一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这就可以解决过去在赛事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和困难,由两家共同设计、共同组织、共同推进,而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体系的搭建,将来在这个竞赛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后备人才,还可以打通他们进入大学的通道,也就是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对这些人进行训练、共同组织比赛。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校园体育竞赛的体系,也就构建了一个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的通道。所以这样一个竞赛体系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就构成了常赛的结果。

  这三项改革实际上从学校体育来说,就实现了最近教育部全力推进的学校体育改革里我们要求做到的学会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这是学会或者教会的内容。第二个就是勤练,要组织经常性、常规性的体育训练,要布置体育作业,课堂上教会的运动技能要经过进行常规化的训练,特别是要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体教融合这个文件可以说在这三个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改革的路径和目标。

  这三项改革推动的是实现两大价值:一是要实现学校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也是这个文件两个关键词之一,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把学校体育的目标概括为要通过学校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让学生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的目标和功能。这个目标我们细化为学校体育改革,就是要瞄准教会、勤练、常赛的模式推进,而体教融合的文件可以说在这三个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通过体教融合,把教育和体育相关的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实现学校体育全面育人的功能。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传统的对学校体育只是蹦蹦跳跳,只是活动身体的观念,可能已经过时了,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和常赛。

  第二个价值,这个文件也特别凸显了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竞技运动员的价值。不管是教会,还是勤练,特别是常赛,可以把最广大的所有人都参与的专项体育项目的竞赛中所涌现出的有潜质又愿意在这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的同学更多的训练和比赛的机会。而这样一个最广泛基础上的选拔优秀后备人才的通道,也就是国民教育的通道,可以为我们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人才提供最广泛的基础。我想这也是这个文件在推进过程中所能够体现的两个方面的价值。谢谢。

  寿小丽:

  谢谢登峰司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体教融合这种说法实际上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是这次文件的规格非常高,是深改办审议通过的。请问从这个层面出的文件是出于什么考虑?另外,您觉得体教融合的内涵都包括哪些?谢谢。

  李建明: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您所说,体教融合、体教结合,实际上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都提过这些问题,当时考虑的出发点,就是整合体育和教育的资源,共同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服好务。这方面应该说通过不断的努力,确实取得了成果和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很多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现在也注意到,学校体育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在体校教育中,文化也是薄弱环节。这些问题怎么样有效解决?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过程中,感觉到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思想上、目标上、资源上、政策措施上进行深度融合,解决好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青少年在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这几个方面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真正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以,为了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这些指示要求,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大量的调查研究,特别是总结这些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在实践中的大量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推动体教融合。体教融合不光只是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进行简单的相加,主要是一种理念变革,这种理念是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所以,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体教融合不光是单纯的工作措施,还是一种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通过深化体教融合转变思想观念,革新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体育人的综合价值。

  这是我们考虑的出台这个文件的一个背景和我们的目标,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人群相对集聚的体育赛事影响尤甚。请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之下,如何更好地进行青少年的体育工作?谢谢。

  李建明:

  确实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的,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体育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在疫情初期,国家体育总局就及时进行研判,线下体育活动受到很多限制,我们研究如何通过线上体育方式促进青少年人群健身、发展亲子体育等一系列活动广泛开展。现在线上的活动已经成为体育的重要活动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这方面情况,我们可以请青少司王立伟司长作进一步介绍。

  王立伟:

  好的。刚才,正如建明局长所说的,这次疫情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党组高度重视青少年居家健身和亲子活动,因此我们在线上组织了几大类活动。一是线上居家健身方法的锻炼,主要面向家长和孩子,推行让家长和孩子互动的锻炼方法。二是推广了近视防控操,目前来看效果不错,有24万个家庭参与,其中3000多万人口在线上点击观看。从6月份到8月底,我们组织了线上近视防控操大赛,效果也不错。另外,我们又组织了青少年线上七天乐活动,就是七天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打卡活动,超过了1亿多人次锻炼。还有一些线上赛事,比如专项体校的体能达标比赛,包括亲子体育嘉年华线上赛,得到了广大家庭和青少年的关注和积极响应。还有发挥了地方的主导性,比如浙江、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广泛动员起来,进行了有序的组织锻炼。

  最近,我们在线下逐渐恢复赛事的过程中,特别是国庆期间,我们将组织篮球U13训练营、U17比赛活动,包括在清华附中组织相关比赛,还有传统校的排球比赛,以及冰球的U12赛事活动等。应该说,在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领导下,青少司积极联合教育部进行了有序、有效的健身方法的推介和丰富的线上竞赛活动。

  今后,我们将会在赛事的一体化设计过程中,让更多青少年通过体育竞赛和体育方法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终身得益。谢谢大家。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请问王登峰司长,近几年学校的体育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不少中小学校开设了一些体育选修课还有足球、网球的专业俱乐部,现在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作为体教融合改革的基础,在未来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可能会有哪些举措?谢谢。

  王登峰:

  刚才我在开场白已经讲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也就是这次体教融合文件里最重要的三项改革,就是教学方面、课余训练方面和竞赛方面。传统的体育教育从教学目标来说,并没有明确要求教会专项的运动技能。而且刚才讲到疫情期间的影响,其实在疫情期间,我们很多学生在家居家学习的过程中,居家锻炼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不会。那么,在教育部的在线课程里面,其实已经插入了很多居家体育锻炼的教学视频,从总体上来看,效果还是有的。但是最近我们也有个统计,整个这半年的居家学习,其实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近视率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这样的一个结果,其实告诉我们,第一,居家锻炼和不锻炼是有差别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每天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居家体育锻炼,对他的视力影响就会大大减缓,这说明居家锻炼还是有用的,但是总体来说视力在下降,这也说明锻炼光居家还不行,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讲,户外的体育活动可能是更重要的。而从体育教学来讲,我们要教会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其实就是居家的个人自我锻炼能力,基本运动技能就是跑、跳、投,灵活性、柔韧性、平衡型,简单来讲就是体操和田径的内容,这是在体育课上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的。

  第二项是专项运动技能,不管是篮球、排球还是其他运动项目,体育课应该立足教会他们这样的专项运动技能,而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校的场地、师资的情况。在十年前,教育部提出我们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做到“一校一品”或者“一校多品”,“一品”就是一个运动项目,我们的校园足球特色校就是“一校一品”,有些学校有条件可以开到两个专项运动项目,比如篮球和排球,有的学生可以选择篮球,有的学生选择排球。这样学校里面就有两个项目,这叫“一校两品”,还可以“一校多品”。我现在了解到的最多的学校是一校一百品,有一百个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选了这个就可以不选那个,而每一个都有等级考核标准。

  所以,下一步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首先就是推动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这项工作教育部已经开始在课标、教材和教改的试点方面已经作出了部署,很快就会推出。这是从教学方面。

  刚才我也谈到了勤练,体育课和语文、数学、外语课一样,体育课上教会了健康知识,教会了基本运动技能,教会了专项运动技能,不练习是掌握不了的。语文要布置作业,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现在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但是体育课作业必须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的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

  第三个方面就是经常化的竞赛,过去学校体育不强调竞赛,不强调竞赛的结果就是体育课可能根本不需要教会运动技能。而且在很多人心目中竞赛是少数人的事,现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学校体育要想完整实现育人的功能,不组织竞赛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学校体育要实现面向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体系的搭建。当然说到这儿,可能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推进起来是非常的困难,因为不管是教会还是勤练,特别是常赛,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对场地设施的要求、对各项安全风险防控、意外伤害保险这方面的要求都会非常迫切。这些工作过去也一直在做,我们相信通过这次体教融合的文件出台,在顶层设计、在相关政策的配套方面,我们会加紧努力,尽快让这样一项改革全面推进,刚才记者也提到了,其实这个深水区就是我们面临一个在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首先实现的是一个理念的先行,而在理念先行的指导下,我们通过试点推进,去不断地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这样的话,才能真正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这样一个目标。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已经存在多年,此次《意见》也进一步提出要改革,请问下一步如何具体推动,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谢谢。

  王登峰:

  刚才我谈到这次体教融合重要改革,就是把原来的体育传统校和体育项目的特色校整合成为体育传统特色校。过去实际上我们体育传统项目校已经做了很多年,这都是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来做的。这个体育传统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某个学校设立一个运动项目,这个运动项目让这个学校里的部分学生去学、去练、去赛。学和练、赛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校参加校际联赛的实力,而另外一个方面是为这些学生将来高考考这些专项体育运动项目提供一个基础。所以,这是当时建立体育传统项目校的一个目标。

  而我刚才讲的体育项目的特色校,也就是校园足球是为代表的,它的特点不是说在这个特色校里,只是部分学生学、练、赛足球,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练和赛足球。这次改革,我们下面要跟体育总局一起,首先是要把体育传统项目校目前的项目做一下摸底,选择条件成熟的,把它改造成体育传统特色校,也就是在原来的体育传统项目校只是部分学生学、练、赛某个项目的基础上,把它推广到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整个学校的所有学生都要学会而且要勤练,而且要经常性的比赛这个项目。

  我刚才已经谈到,实际上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是需要师资和场地的保障的。这件事情,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都是高度重视的,最近将要印发一个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里明确提出,各地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用三年的时间,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这样的指向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勤练和常赛。这个体育传统特色校未来也要按照校园足球的模式,真正实现这个学校里面的“一校一品”,这个运动项目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会,都要参与课余训练,都要参加校内的竞赛活动。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不仅是每个家庭的期盼,也是社会的心愿。我们想问一下,这个《意见》的出台,如何帮助或者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做到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李建明:

  谢谢你的提问。正如你刚才说的,青少年是国家和家庭的未来,所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进步,应该说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体教融合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促进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加强,来促进青少年提升体质和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体教融合使我们的体校教育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能够进一步补短板。

  通过这次体教融合文件的出台,下一步在深化政策措施方面,有以下工作:

  一是动起来。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开齐开足体育课,让青少年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能够更多地参与户外的运动,同时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在运动中能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使之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次疫情期间,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比较少,特别是户外的活动比较少,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在动起来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技能是首要的。

  二是亮起来。学校体育包括传统校也好,特色校也好,正是因为学生热爱体育,体育锻炼也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使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和释放。所以,体育成为学校里全面发展的一大亮点。而要实现这个亮点,不仅需要有传统、特色,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水平。因此,我们把这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改革也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刚才我和登峰司长介绍了,我们在学校里让更多体育教师得到系统的培训,优秀退役运动员今后可以通过先入职、后培训的方式进入到学校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岗位。今后可能在学校里除了有体育老师,还会有教练员岗位。同时,我们会让体校成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通过体校教师和教练员,培养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提升青少年体育水平。

  三是活起来。通过体教融合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面资源,真正实现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有机融合。我们除了要做强学校体育,要改革深化体校教育,还要大力推进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这样能够让社会力量、社会资源也充分进入学校,丰富课余体育活动,提升课余体育质量。

  总之,我们通过深化体教融合,主要目的是要促进和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质。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各级各类体校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请问,体校在新时代如何推进改革、如何继续发挥作用?谢谢。

  李建明: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我也提到这些方面的内容,确实,我国体校发展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现在,在我们国家已有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里,95%以上都有在体校学习培训的经历。所以,足以可以看出,从体校教育抓起,接受系统体育培训,确实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转变培养方式。今后可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基于三大主要的阵地:一是以学校体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阵地。二是以体校教育继续加强和提升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支撑。三是通过社会体育俱乐部尤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渠道。通过这些方式,更好地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各方面的资源得到有效融合和发展,共同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从整个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式方面要进行变革。

  第二,从体校改革角度来说,一是要更好地发挥体校在体育育人方面的作用,各级各类体校今后要成为当地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我们在体育教育培养方面要更多把体校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资源、教师教练员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带动、引领当地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质量的提升。另外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促进体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我刚才提到,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相对更重视体校学生在体育专业方面的系统培养,文化教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或短板。我们也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体育的接班人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不只是仅仅具有某个专项特长的体育人。因此,体校教育改革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强化体校学生或者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我们也鼓励当地优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能够与体校教育深度融合,用体育和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体校的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我想问一个关于青少年体育赛事的问题,过去体育和教育部门都各自有一些青少年体育赛事,但似乎衔接度很不够。这次《意见》提出要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请问有什么具体的措施?谢谢。

  王登峰:

  这次文件里明确提出要整合青少年赛事和学校体育的赛事,这个整合实际上我们早就已经开始在做,最典型的就是从2015年开始的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的搭建。在校园足球竞赛体系里,我们首先在校内比赛的基础上,组织班级的联赛,然后产生班级的最佳阵容、年级的最佳阵容,年级的最佳阵容其实就是校队。通过校际之间的比赛,在不同区域里面都可以产生区域的代表队,在区域代表队的基础上,最终产生全国的最佳阵容。我在这里也插播一个广告,刚才中国日报记者问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体育竞赛怎么组织?我们今年国庆节假期在全国13个地方组织全国校园足球的“夏令营”活动,组别的情况是,从小学四年级组建男女混合队,五年级、六年级男队和女队,这样小学就有五支队伍。初中初一男女队,初二初三混合编队男女队,这样初中也有四支队,高中也有四支队,一共有13个组别的队伍,在13个地方进行比赛,每个省的最佳阵容参加这个竞赛。竞赛结束之后,就产生了校园足球的全国最佳阵容。这个校园足球全国最佳阵容,这是我们原来教育系统一直在做的一个赛事,现在这几年已经和足协相关的青少年竞赛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首先足协俱乐部青少年队伍的比赛,他们分别组织,打完比赛之后,跟我们校园体系的队伍再有一个巅峰对决、交流和比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融合。同时,现在的女子乙级联赛,绝大多数的队伍是我们高校的足球队。这项工作我们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在推动,经过这五年的努力,应该说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但这次的体教融合的文件明确提出来,要把学校体育赛事,包括高校的、中学的、小学的乃至幼儿园训练和比赛的工作要统一起来,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和一体化推进。

  所以,下一步我们要跟体育总局密切配合,从一个一个项目开始,去落实文件的要求,同时去制定、细化落实的方案。

  刚才体育总局的立伟司长也谈到了,今年“十一”期间,体育部门组织了很多比赛,在明年的时候我们两个再同台说赛事的时候,就不是体育总局组织了什么比赛,教育部组织了什么比赛,而是我们两家一起组织了什么比赛。谢谢。

  李建明:

  这个方面刚才登峰司长作了很好的介绍,正如你所说,我们首先从竞赛的角度,应该打破竞赛设置的壁垒。我们过去可能更习惯于教育部门主要是对在校学生竞赛的组织,而体育部门更多的是对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竞赛的组织。而从整个改革的方向来说,我们今后要基于学校体育、体校教育和社会体育俱乐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应该让他们在共同的竞赛平台上去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样能够让各个方面培养的人才都能够竞相发展,而不只是各自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让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窄,我们现在要给他开一个大门,让所有的学生,无论你在哪儿学习和发展,你在体育方面有特长,都可以得到施展,都可以得到锻炼,甚至可以走上世界最高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是一个最大的出发点。

  在这次体教融合的改革过程中,从竞赛体系来看一个很重大的改革,就是把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组织。过去参加青年运动会的孩子,可能无缘参加学生运动会,而学生运动会的孩子可能也很难进入到青年运动会,都是面向青少年的运动会,我们统一来组织。其他的赛事体系也是按照分级、分类、分区域,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特点以及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组织,以在各地举办的赛事为主,通过选拔后进行全国赛事,这样避免有一些在校的高水平学生,疲于参加各类体育赛事。所以,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在完善竞赛体系这个问题上,将会动“大手术”,我们一起来设计、一起来组织和推进,使我们的赛事活动既丰富多彩,又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提升。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想请问,在体育特色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都要学会这些特色项目,但是不同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不一样,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的来做课程设置,来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和喜爱程度?谢谢。

  王登峰:

  感谢这位记者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刚才讲了体育传统特色校,就拿足球来说,足球特色校要求是这个学校每周体育课拿出一节课教足球,这样就确保这个学生要学会足球,因为它是特色校。其实未来的特色校不一定就这一个,足球特色校也可以教篮球、教足球,这就要根据这个学校的场地、师资队伍的力量来做调整,实际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做到这种情况了。

  我刚才讲了,“一校一品”可能是比较普遍的,一校两品、三品的也非常多,这就要根据学校的师资和场地的条件来确定我这个学校的体育课主要教会哪几项运动技能。当然,从学生的兴趣来说,我们可能目前还不能完全的按照每个学生的兴趣来选,刚才讲到,有一个我了解到开体育课体育运动项最多的是有一百个项目,这一百个项目有20个项目是他们学校的专职体育老师开的,还有80个项目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开的。教科技的老师开的是轮滑,轮滑底下装上摄像头,帮助孩子一边玩轮滑,一边看轮滑的轨迹。这个学校孩子基本上可以依据自己对哪个项目感兴趣,就去选哪个项目,大家皆大欢喜。但是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学校还做不到学生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们在体育课上就能够教他什么项目。

  所以,从整个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来讲,未来我们是希望能够做到每个人都各取所需、按需分配。我们现在要力争做到“一校一品”或者“一校多品”,能够最大限度的在师资和场地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学生学习各个不同项目的需要。这个也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希望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们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不断的强化,这个目标在未来能够尽快的实现,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够在学校就可以学到他想学的运动项目。谢谢。

  李建明:

  我补充一下。刚才登峰司长介绍,学校体育过去由于场地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可能我们开设体育课的项目和专业性是有限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各地一些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创造和好的经验,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学校里的体育课,特别是课余的训练,解决下午三点半之后的问题。我们到一些学校看,下午三点半以后,很多的兴趣班、特色班就是篮球、乒乓球、足球、跳绳等,还有其他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是过去我们体育课所无法实施的,原因就在于场地和师资是有限制的。而大量的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各个方面的体育教练员和专业人员能够很好的补充学校体育师资的不足。同时,我们今后还要更多的去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里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来解决他们个人的兴趣和特长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个体教融合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我们学校的大门能够敞开,让社会的力量能够进入到学校体育里去。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刚才提到了体育教练员的问题,其中还提到一个先入职再培训,想了解一下在培养学校体育教练员方面包括怎么样去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谢谢。

  李建明:

  首先是学校目前主要还是体育教师,所以体育教师的培养,教育部有一套长期实行的计划,并且在认真实施。我们这一次的体教融合的意见里提出了很多新的设想和措施,主要是今后对于一些优秀的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能够进入到学校里。进入到学校里,根据教育法的规定,现在有个很大的政策上和法律上的要求,就是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为了解决符合法律的要求和学校需要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问题,可能我们会在实践中来尝试探索。有些能够拿到教师证,我们可能聘他为体育教师,有些我们可能会设置专门的教练员岗位,让他们的体育专业的特长能够更好的在学校体育里面得到发挥。因为体育教师更多的是更全面的一种教育,而教练员是更专业的技能传授和培养。因此,让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一些结合,现在在一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一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人才比较多的地方,已经开始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一些实践中探索的好的经验变成政策,鼓励各地在这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创造一些新的经验,目的也就是要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明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中国成都举行,大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上个月刚刚在成都进行,对于这场明年中国举行的最高规模的体育赛事,如何在兼顾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办出中国特色和影响力?目前筹备工作进展如何?谢谢。

  王登峰:

  成都世界大运会2021年在成都举办,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2021年中国实现了全面小康,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当前,疫情在中国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全世界还在蔓延,所以明年的世界大运会如何办好,现在主要是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保持跟国际大体联密切联系和相关体育代表团的沟通,及时了解各地疫情的情况和相关国家对于运动员比赛纪律和要求,根据整个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我们的对外联络、对外联系的方式。

  第二,加紧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目前,刚才你也提到,倒计时一周年的活动刚刚做完,按照国际大体联的要求,举办世界大运会所需要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在按步就班地进行。而且因为有了疫情的影响,尽管进度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从总体来看还是非常及时、非常稳定的。同时,我们对筹办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除了做好常规的工作之外,还要考虑到明年疫情防控的形势还并不乐观,可能会出现推迟或者其他情况,我们再单独处理。如果能够如期举行,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现在就要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从国内的各项工作的推进,应该说,这次成都大运会,四川省人民政府特别是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了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也分别派干部在成都市政府和成都世界大运会的执委会挂职,全面参与整个世界大运会的筹备工作。相关部委也非常支持和全力帮助成都做好这次大运会筹备工作。

  孙春兰副总理对这次世界大运会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批示,要把这件事情扎扎实实地做好。希望在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绩以后,明年如果能够如期举办的话,作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是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献礼。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问王登峰司长,我们都知道,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对于整个学校体育有引领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国内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实力也好,规模也好,其实相比世界很多国家还是有不足的。下一步怎么把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好,吸引更多的普通的学生去热爱体育、参加体育,最后实现竞技梦想?谢谢。

  王登峰:

  感谢您的提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我先简单用几句话介绍一下前世,再介绍一下它的来生。

  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当时的目标就是为了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因为我们前面讲了,体教融合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常赛,学校体育要组织体育竞赛。但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体育竞赛在学校里开展并不普遍。我们从大学生里选拔代表队参加世界大运会非常困难,所以当时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就建立了这个制度,选拔一些有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到高校参加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过去这些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且这些年,我们有很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也为国家队参加世界大型赛事贡献了非常优秀的运动员。

  下一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体教融合起到融合和牵引的作用。首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定位是要成为未来我们国家培养优秀竞技运动员的重要平台,这是目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二方面,它是一个引领的龙头,要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完善,成为小学、初中、高中整个体育竞赛赛事的最后优秀运动员的归宿之一。从小学里最优秀的运动员,到初中、到高中,等高中毕业升大学的时候,如果他的体育运动技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就可以进入到大学参加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这就为我们所有整个学校体育搭建了一条优秀后备人才成长的通道。这里面牵引作用不言而喻。

  同时我们这次文件还要求教育和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制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发展的规划,这里可能就涉及到整个运动项目的布局。运动项目的布局可能要跟前面讲的体育传统特色校的建设要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通过体育传统特色校的建设,让我们在国民教育体系里有一大批学校,他们能够学会勤练和常赛某一个运动项目,而这个运动项目最终在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又有一席之地。所以,从小学开始的“一校一品”或者小学开始的体育传统特色校建设,最终在这些学校里面所产生的优秀运动员,在他上大学之前可以进入到职业队,进入到国家队,也可以通过进入到高校,进一步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正规或者系统训练和竞赛进一步磨炼,让他们成长为优秀运动员。当然,进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不一定将来都成为运动员,但至少他们可以成为有体育特长的人才。谢谢。

  李建明:

  我补充两句。刚才登峰司长讲到了这个问题,要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也是把它纳入到国家高水平竞技体育培养的重要渠道,而过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一个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问题,显然这个目标、这个方向和我们现实的状况是不相适应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很多家长和学生虽然有竞技体育的天赋和才能,但是在面临着是进入高校学习、还是进入到专业队进行深造这个问题上,始终是两难的选择。因为,他们很难设想未来他们是不是能够走向世界体坛的巅峰,成为一个很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就面临这方面的一些困惑。

  如果我们能够打通这方面的渠道,不仅可以选择进入到体育系统的各级专业队,继续训练深造,而且能够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阵地,在项目的布局、在训练质量的提升、在解决学训矛盾的政策问题上来更好的得以解决,使高校竞技体育人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涌现和提升。有的同志很羡慕,说一些国外的高校有很多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但是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要解决好高校学生的学训矛盾,要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专业训练,但是也要完成高校学习的要求。因此,在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会相应做一些调整。所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改革,下一步也将是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认真研究、系统谋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人民日报记者:

  为了确保这个文件的贯彻落实,有关方面制定了哪些举措或者说规划,尤其针对基层领域的落实和执行?谢谢。

  李建明:

  再好的文件,最重要的还是抓好落实,所以怎么保障文件得到很好的落实,一是要把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健全,并且利用好。出台这个文件的过程中,我们也确定了要成立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这个机制下一步可能以教育部为主,他们来牵头协调,因为在体教融合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教育的政策和学校教育、高校教育等等相关的事项。通过这个机制,协调一些具体政策的制定出台。二是检查落实,这方面我们也建立督导机制,组织相关部门进一步督导各地在贯彻落实过程之中的具体情况。三是特别鼓励各级党委政府,在体教融合方面进一步的总结本地经验,借鉴外地经验,创造新经验。因为体教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理念、是一个趋势,同时需要大量的实践创造,而不是搞“一刀切”,各地有各地的实际情况,包括一些具体的教育体育政策的实施,在国家出台这样大政策的背景下,都可以鼓励各地去大胆试点、大胆的改、大胆的创造,从而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全国的一些好的做法。

  总之,我们要抓好抓实抓细这一次《意见》的贯彻落实。谢谢。

  寿小丽:

  体教融合关系到万千学校和家庭,大家都非常关注,今天两个部门的发布人对这个《意见》作了非常详尽、深入的解读,相信大家对这个文件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