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源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体育河南”决策部署,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为中心,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城市蝶变和群众幸福生活注入了激情和梦想。济源被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表彰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一、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困扰,拓展全民健身“幸福半径”。一是强化高位推动。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体育发展,坚持把群众体育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济源实践的大局中去谋划推动,对标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新任务和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新目标,把“建设一批镇(街道)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办好河南女篮主场赛事、全省和美乡村篮球赛,擦亮‘篮球城市’名片”等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财政、发改、住建、规划、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体育发展有关任务的落实,形成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群众体育工作局面。二是完善惠民政策。相继出台《济源市“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园和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方案》《济源市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施计划》《济源市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体育惠民文件,加快推动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向惠民服务转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城市“金角银边”得到充分利用,“10分钟健身圈”让市民“近”享运动快乐。三是扩大资源供给。围绕“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用好存量”,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投资3500余万元,对济源大型群众性体育公益设施、城市地标性建筑济源篮球城进行改造提升;投资700余万元建成足球场11块;利用体彩公益金500余万元,对300余个镇、村、居、小区的公共场地体育设施进行更新提升,切实解决健身设施老旧破损、结构单一、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目前,河南省老年健身示范园承留智慧体育公园建成开园,河南省首个竞技体育射击场项目鼎泰射击运动基地项目(一期)竣工投用,一批兼具便民性、观赏性的健康步道景观及服务配套设施持续提升,成为“网红打卡地”。全市体育场地达337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7平方米,居全省前列,提前实现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目标任务。
二、打造“赛事活动”核心引擎,驱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一是以赛事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在市级层面,构建形成了以全民健身大赛、市运会等群众赛事为龙头,单位部门、行业系统运动会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样化赛事活动体系。围绕元旦、春节、全民健身日、农民丰收节、重阳节等节点,组织开展项目展示和比赛交流等群体活动,空竹、健身球、太极扇、太极拳、柔力球、跆拳道、轮滑、街舞等项目,涵盖老中青少各个年龄段。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常态化组织开展拔河、登山、象棋、羽毛球、广播操等群众喜闻乐见、小型多样、特色鲜明的群众体育活动。真正实现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年年有创新”。目前,济源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43.9%。二是以职业赛事引领群体活动。坚持以赛为媒、以体育城,做好“体育+”融合文章,推动河南女篮主场回归济源,积极推进职业篮球俱乐部建设,以职业化赛事回应济源人民的篮球情结和愿望期盼,引领群众篮球运动热潮。坚持“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快乐”理念,在“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中国山地马拉松、王屋山国际旅游登山节、全国射箭奥林匹克项目锦标赛、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第一届、第二届)等历次大型赛事中,优化项目设置,最大限度增加群众参与度、扩大社会参与面,通过近距离感受职业赛事、沉浸式体验运动魅力,有力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三是以群体活动赋能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注重品质提升,积极打造本土品牌赛事。济源夏季篮球夜市、承留镇的“金利杯”篮球联赛、承留“南山杯”象棋公开赛、玉泉街道的广场舞等,已经形成届次、渐成品牌,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创新体育管理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建立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乡镇、乡村协作机制,积极推进体育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把赛事办到了农村、社区、景区、公园,有效增加了群众参与度,推动群众体育赛事与特色农业、文创产品、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带动住宿、餐饮、银饰、农特产品销售,充分发挥篮球赛事在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创业就业、打造城市名片等方面综合带动效应,助力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优化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供给,不断满足群众“会健身”“健好身”的美好期盼。一是规范发展社会体育组织。建立健全指导监督、管理实施、协调推进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发展和壮大社会体育组织建设,落实“七有”标准(即有机构、有人员、有党建、有经费、有计划、有活动、有总结),推动各体育协会实体化,增强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目前,示范区共有体育组织82家,其中市级体育协会41家、体育俱乐部41个,在服务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加强社会治理、传播体育文化等方面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二是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持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工作能力。截至目前,示范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共计4625人,每千人达到6人(省定目标是2025年达到3‰以上,济源已达到6.3‰)。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农村,通过现场教学、集体培训等方式,宣传科学健身理念,推广科学健身方法,传授科学健身技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多元化、个性化健身指导需求。三是强化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身健康专家、各级优秀体育运动员为主体,成立健身气功、街舞、广场舞等20支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市、镇纵向协同,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横向协作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每年定期举办“走基层 送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等多种方式,将科学健身、运动项目普及推广等全民健身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群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