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源市充分发挥“篮球之乡”的特色传统优势,加强篮球场地、场馆和设施设备建设,以体教深度融合为契机,积极打造特色校园篮球,着力培养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为新时代篮球振兴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一、深深植根济源悠久厚重的篮球文化底蕴,让篮球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脉
济源是久负盛名的“篮球之乡”、首批命名的全国“八大篮球城市”之一,拥有着深厚的篮球文化底蕴和众多的“篮球人口”。进入新时代,济源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篮球改革发展部署,深化篮球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篮球发展规律,为青少年篮球铺路搭桥、厚植沃土。
重视文化浸润,在孩子心中种下篮球的种子。在济水东园小学,体育教师、校篮球队教练张利军老师多年来坚持把讲述济源篮球故事,作为课前“思想热身”的重要内容;在济源城市地标性建筑篮球城周边,篮球运动雕塑散发着扑面而来的力量,吸引着孩子们打卡留影……济源在推动校园篮球发展中,坚持把文化熏陶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催化剂,打造篮球文化主题公园,推进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开展篮球主题研学实践、职业球员和篮球名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篮球元素融入学生成长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们从小知篮球、懂篮球、爱上篮球。
打造赛事之城,搭建青少年篮球运动大舞台。近年来,济源持续擦亮“夏季球迷夜市”群众篮球赛事品牌,在推动篮球联赛向省内外扩展的同时,向底部下沉、从娃娃抓起,增加了小学生小篮球比赛。大力引进高水平篮球赛事,先后承办CSBA全国“中学生篮球协会杯”篮球锦标赛、中国大学生CUBA篮球联赛、河南省专校暨国家级体育俱乐部中小学生篮球锦标赛、河南省校园篮球联赛(高中组、初中组)、第十六届CSBA中国中学生篮球锦标赛、河南省第三十一届学生篮球比赛(初中组)等高水平赛事。以赛为媒、以球会友,为青少年提供了历练和展示机会,也为校园篮球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推动女篮回归,引领校园篮球运动蓬勃发展。济源曾一度作为河南男、女篮征战全国篮球联赛的主场。其中,河南女篮在这里创下了连续13个主场不败的“神话”,获得2009-2010赛季常规赛冠军、总决赛亚军。2023年以来,济源市大力实施“篮球振兴工程”,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加快篮球职业化进程,成功实现WCBA联赛河南女篮主场回归济源,以职业化赛事回应济源人民的篮球情结和愿望期盼,激发城市篮球运动氛围,有力引领校园篮球运动蓬勃发展和青少年竞技水平提升。
二、坚定传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用心用情用力筑造青春篮球“梦工厂”
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愚公移山精神薪火相传。在推进校园篮球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济源始终把愚公移山精神作为统一思想、激发斗志、凝聚力量的强大支柱,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开拓进取,着力破解边陲小城资源禀赋有限、区位优势不足的困局,努力实现小城市的大梦想。
以坚定不移的初心,夯实基础保障。愚公移山精神体现的是敢想敢干、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境界。篮球场上的拼搏进取精神与愚公移山精神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也是济源将篮球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的重要缘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一以贯之支持篮球传统项目发展,把校园篮球作为济源篮球振兴的基点工程来抓,集中资源力量,累计建设篮球馆23个,篮球场地978块(其中校内篮球场248块),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在中小学校建设体育设施,支持篮球城和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力改善基础条件,充分保障青少年篮球运动开展。
以拼搏奋进的精神,熔铸鲜明底色。走进校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怕吃苦,不怕流汗,敢拼敢干,勇创一流,为学校赢得荣誉,为自己赢得尊严”是孩子们的铮铮誓言;比赛场上,“你停一步、别人就快两步”“一分一分咬牙顶、一步一步朝前挪”是教练和队员的坚定信念。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下,不怕艰难、顽强拼搏贯穿“教会、勤练、常赛”全过程,“敢打敢拼”成为济源校园篮球的鲜明特点。今年的“耐高”全国赛场上,济源一中女篮作为一支面向本土招生、静态天赋处于劣势的学校球队,面对来自2200万人口的首都的、面向全国招生的豪门名校,拼战术、拼斗志、拼精气神,充分显现了“拼字当头”的精神气质。
以开放合作的理念,谋求发展提升。济源积极融入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体育协作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平台,主动打通“山北阻塞”,加强政策沟通、输出比较优势、深化赛事交流,在开放合作、互联互通中提升自身硬实力和对外影响力。坚持“强队必先强教”的理念,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师、教练员培训300余人次,支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进修,培养了王保星、赵朋飞等一批省市级优秀教练员,宗星星等全国优秀教练员、河南省金牌教练。引进优秀外籍教练员,借他山之石,拓国际视野,助力青少年球员的技战术、团队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有机嵌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深耕校园篮球人才成长的沃土
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中,济源致力于推动体育回归校园、回归教学、回归育人,成为重要的未来工程。在这一进程中,济源坚持把篮球作为校园体育发展的重要支点,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篮球发展和篮球育人同频共振。
狠抓普及,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参与篮球运动中。2010年起,济源把篮球纳入中招体育考试(2010年作为男生选考项目,2011年调整为男女生必考项目,2016年又调整为男女生选考项目),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有条件的学校每周至少上一节篮球课,加强篮球通识教育和基本技能练习。各学校还结合“阳光大课间”,编创篮球操舞,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主题游戏,激励更多学生走上篮球场,推动篮球运动普及发展,营造了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篮球运动氛围。
培树标杆,让校园成为青少年篮球人才的摇篮。对照《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实施“七个一”篮球特色学校培育工程,即成立一个领导专班、制定一套活动方案、创编一套篮球校本教材、打造一支教练员队伍,组建一批篮球社团,建立一支校代表队,构建一个校内篮球竞赛体系,从课程、训练、竞赛、活动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累计培育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3所、省级特色校6所、市级特色校22所,打造济源青少年篮球人才基地,示范带动全市校园篮球的整体发展。
强化育人,让孩子们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始终秉持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合理安排篮球“学、练、赛”活动,以球健体、以球育德、以球启智,最大程度激活篮球育人育才功能。近年来,李璐、王小青、安恒瑶、张子雨、韩柳、付永康、袁海洋等一大批优秀篮球特长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多人被授予一级运动员称号。为河南省队输送了葛丽娟、刘冰、马迎宇、石昊杰、张浩等一批优秀篮球运动员,葛丽娟、翟欢、郭玉杰、刘冰进入了WCBA、CBA队伍。更为可贵的是,广大青少年在校园篮球运动中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收获了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四、充分发挥“教体融合”体制机制优势,构建贯通式”篮球人才培养体系
2021年的机构改革中,济源教育和体育系统合并,管理体系发生深度变革,从根本上破除了教育体育发展的政策障碍、行业分割和体制机制壁垒。济源发挥“教体一家”的体制机制优势,推进资源共用、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探索体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篮球人才培养新路子。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打通人才成长链。完善组织架构,成立体育事业融合发展中心,与竞训科、体卫艺站组成了引领拉动体教融合的“三驾马车”,由竞训科主抓行政、体卫艺站主抓教学、融合发展中心主抓训练。健全培养链条,对校园篮球项目进行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式的设点布局,在沁园中学建立济源一中女篮优秀生源基地,推进篮球人才贯通培养。科学确定重心,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小学阶段根据孩子兴趣选好“种子”,初中阶段围绕技战术提升育好“苗子”,高中阶段聚焦篮球竞技水平锻造“尖子”,形成了“横向有竞争、纵向不脱节、一档一提升”的篮球人才培养格局。
统筹师资力量,探索训练新模式。把隶属于原体育部门的教练员队伍和原教育部门的体育教师队伍整合起来,由青训中心统筹管理,设篮球项目教练组,负责指导、管理和考核全市该项目的教练员日常训练、比赛和科研工作。项目教练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成员由体校、中小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里选拔出的“思想品德高、执教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组成,通过体育教师日常主训、专业教练入校代训、社会力量进校助训等方式,提高校园篮球训练的系统化、专业化水平。
强化赛事历练,提升竞技硬实力。在区域内,构建校内班级联赛、校际片区联赛、市级总决赛三级竞训体系并常年开展,每年组织校园篮球竞赛活动超过800场次,参赛运动员超过1万人次。在区域外,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篮球赛事,在多层次、高密度的切磋交流中提升竞技水平。2023年,济源中小学篮球队先后夺得12次全省冠军,并多次代表河南出战全国比赛;在省十四运会上,济源代表队斩获篮球项目半数金牌。今年,济水东园学校夺得河南省篮球赛冠军,济水一中、沁园中学分别摘得2023—2024中国初中篮球联赛(河南赛区)男子组和女子组冠军,济源一中女篮荣获耐克中国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亚军,充分展现了济源青少年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俗的竞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