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社火:薪火千年的“流量密码”

发布日期:2025-02-26 08:11 信息来源: 河南日报

  浚县是我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庙会传统历史悠久,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历史记载可以上溯至后赵时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会期长达一个月。作为古庙会期间最为重要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浚县民间社火同样历史悠久,包括舞狮、背阁、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大头舞等表演在内的社火表演,在唐宋初具规模,明清至民国年间由成熟走向鼎盛,历经近1700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2008年6月,浚县民间社火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为浚县民间社火的“出会日”,壮观场面年年“爆网刷屏”。除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浚县民间社火薪火千年的“流量密码”何在?走进浚县古城,一探究竟。

11120250212_105835.jpg

项目众多 全民参与接地气

  人多,人真多!置身“出会日”的浚县,这就是最直接的感受。“呵呵,挪不动!年年都这样,你是来旅游的?”被人群挤裹着,身边的孟先生似乎好整以暇,与记者“零距离”交谈。

  孟先生自言是北漂,每年春节回乡必来赶社火之会。孟先生的肩上,3岁多的小孟双手紧箍爸爸额头,好奇地左顾右盼:“前两年太小不敢带他,今年头一次。”

11120250212_141311.jpg

  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浚县古庙会迎来最高潮——24支社火表演队伍早早地在古城内集结,一路边走边演,直上浮丘山碧霞宫广场,所到之处彩旗招展,人如潮涌,锣鼓喧天。高跷、背阁、舞狮、秧歌、威风鼓……每一支队伍都身着鲜艳的服装,带着精心准备的道具,尽情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30多万人!精彩的社火表演让原本就十分热闹的浚县庙会人气爆表。

  除了来自县城和周边地区的百姓,以及奔赴这场文化盛宴的游客,浚县社火的热闹不仅体现在观众多,还体现在社火表演的高参与度,出会日的前一天,行走在浚县的大街小巷,就能不时遇见各种扮相的社火表演者。

11120250212_150101.jpg

  35岁的秦云来自北街社区,平时从事电力安装工作,今年是她参加社火表演的第二年。

  “社火是新春佳节的吉祥祈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人都愿意参加。”秦云介绍,自己参加的项目是威风鼓,扮相是杨家将里的角色,“大家利用业余时间跟着老师集中排练,风雨无阻。头一年练了四个月才能参加表演,今年也练了两个多月。”

  参加社火表演,秦云的感受是:“新学了一样东西,同时锻炼了身体,心情也好了,会以更加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11120250212_120758.jpg

  秦云并非个例。负责将北街社区各项目表演队伍组织起来、统一进行表演的“总指挥”、会首张永利说道:“我们村几千人,一出会千把人,规模在浚县应该是最大的。表演项目以背阁为主,其他项目如高跷、威风鼓、秧歌、舞狮等为辅。”

  张永利6岁开始踩高跷,自言从小跟会,慢慢了解,“不然这么多人你怎么组织”。

111微信图片_20250223115004.jpg


薪火传承 热爱可抵岁月长

  浚县社火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每个项目都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而且每支队伍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在北街社区,这个项目是古老的“背阁”。

  背阁表演由两人完成,成年表演者利用背负的金属支架将一名少儿撑起,通过上下配合、同步律动进行表演。因为难度较大,每年的社火表演,这项被称为“空中芭蕾”的民俗绝技一出场都会成为最吸引人的亮点。

111微信图片_20250223114700.jpg

  “背阁表演,上头孩子的动作要靠底下的大人来进行,底下的人甩,上头的孩子才能扭,底下人不甩,上头就成了‘木头人’,不动事儿了。”在北街社区村委会,浚县北街社火背阁传承人孙书林讲解背阁要领。

  88岁的孙书林介绍,北街社火的背阁是从明朝万历年间传下来的,但由于时间太长,社会变化,一度中断了,现在的背阁是自己于1957年开始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搞出来的:“当时我从本县中学毕业回家务农。新中国成立以后,群众生活慢慢好起来了,社火是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自然而然就要恢复起来。背阁本身就是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人物、故事、妆扮都来自戏曲、来自民间,群众好接受,也喜欢看。”

11120250212_160644.jpg

  “社火为啥有唱歌、有跳舞、有戏曲,就是因为群众文化生活需要这些东西。”在孙书林看来,社火红火是因为群众需要,但社火的传承还需要热爱,“1957年我接触社火的时候,实际上还不太了解,到1972年我已经可以当会首、运作整个生产大队的社火了,因为我在学校就热爱文艺,是文艺委员,好研学剧目,没有热爱就谈不上传承。”

111微信图片_20250223114833.jpg

  在西街社区,21岁的王大荣说起高跷表演,眉宇间飞扬的也是“热爱”:“从小就喜欢看庙会,之前扭过秧歌,打过腰鼓。因为我哥踩高跷,从小看他踩,一打眼就喜欢了,到现在练踩高跷六七年了。高跷踩着走路的话挺简单,但要学技术动作比如背剑、抱月,还有下地动作飞叉、虎扑是比较难的,需要下功夫练,而且要胆子大,不怕摔。”

111微信图片_20250223115029.jpg

与时俱进 内容形式时时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这样的特性,也决定了非遗必然具有的“时代特征”。

  在张永利的眼里,几十年间浚县社火的变化太大了,服装更专业、更好看了,道具器材比以前先进多了,“国家发展了,社火里就是农村的社会经济,当然也会跟着发展,土坯房变砖房,再变高楼大厦,全在里头了。我们当年演社火,衣服还打补丁呢。”

11120250212_141526.jpg

  据介绍,为了让非遗项目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浚县社火不拘泥于传统的表演形式,而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多新颖、独特的表演节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传统文化的展现,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创新与发展,丰富了社火的内涵,也让它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在浚县社火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老一辈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看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

11120250212_141746.jpg

  踩了六七年高跷的王大荣,今年要面对的是一个新角色:“我此前扮演的角色是青蛇,公子的角色往年都是男生扮演,我今年想尝试挑战一下。”

  这可不是简单的“女扮男装”。作为高跷表演中的经典,“公子扑蝶”以其优雅翩跹的身姿和细腻传神的动作著称,当然,也可以一词记之曰“高难度”。

111微信图片_20250223115023.jpg

  最终,“女公子”惊艳亮相,“公子扑蝶”技惊全场。一片赞誉的同时,也有人表示了异议,王大荣不以为然:“传统观念里,公子这个角色一直都是由男生来扮演的,今年我们就想创新一下,打破一下传统。时代在变,高跷表演需要有些打破传统的内容出现。”

  说到高跷的传承,王大荣说:“传承就是把自己家的庙会好好演下去,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顶上来。”

11120250212_142918-00_00_08-2025_02_24_00_39_27(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