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学习不好的孩子才去练体育。”在常人固有思维中,练好竞技体育和读好书,似乎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竞技体育要走到“金字塔尖”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业难以兼顾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家长们还是更倾向于孩子能先在学业上精进,实在过不了“独木桥”才另辟蹊径。但学习和体育“双优”的孩子,就有了更多选择。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金科校区体操训练基地的孩子们,正是这样的例子。
三方共建主动作为作为“省队校办”特色试点
随着社会多元化文化逐步形成,青少年儿童面临的选择日益多样。近年来因从业者年龄小、成才周期长、社会认可度低等特点,国内体操项目的后备人才数量严重萎缩。河南省也不例外,虽为人口大省,但存在体操教练员资源异常匮乏、地市业训点严重不足等实际情况。虽然幼儿基本体操在河南蓬勃发展,但省中心体操基地容纳量有限,许多优秀苗子运动员无法继续体操训练。为此,河南省武术体操冰雪运动中心(以下简称“河南武体冰中心”)深入思考,主动作为,探索“省队校办”合作模式筹建训练基地。
经过多次调研,并报河南省体育局同意,河南武体冰中心于2022年4月牵头与河南省体操协会、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金科校区达成共建金科校区体操训练基地共识,充分利用该校作为郑州市唯一一所可寄宿的公办小学且交通便利、师资雄厚的优势,接纳省内各地市优秀苗子运动员来校集中学习和训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学校建立体操训练基地是一个很好的生长点,可以更进一步实现深度体教融合。孩子们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进行体操训练,晚上还有值班老师可以辅导功课,学校的寄宿条件可以满足外地学生学、训、吃、住一体化的需求。”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金科校区校长韦慧卿表示,学校高度认可“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学校师资、场地、保障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体操进校园工作,旨在以专业队为引领,带动学生全员参与体操运动,建设全国知名体操特色学校。
河南省体育局、武体冰中心在政策、资金、器材、师资等各方面予以金科校区体操训练基地大力支持。在政策上,支持该基地单独组队参加河南省青少年体操锦标赛等重要赛事;从2022年4月立项至今,各方在该基地建设和运营上的总投入已接近500万元;对标河南省队标准为其配备专业青少年训练器材,并选派两名省队优秀教练员进校执教。
从“画饼”招生到口碑载道
走进金科校区体操馆,能发现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700平方米的空间,与其他省区市队、各级体校的体操训练基地相比有些局促,但容纳了各种常见的体操训练器材20多类,吊环、双杠、单杠、助跳板等器械还区分了儿童和成人分别配备,各类弹网、气垫、保护垫、海绵坑等辅助训练器材一应俱全。三四十个孩子每天下午从2点到6点在这里练得热火朝天。
最初这里并非如此。“体操馆还在装修时,我们就开始招人了,当时主要从洛阳、驻马店、新乡等地市的幼儿园选拔孩子。能来郑州读书对他们有一定吸引力,但也花了不少功夫才说服家长。”回忆起2022年6月刚开始招生时,河南省体操运动协会秘书长马俊萌表示,当时全靠“画饼”。
9岁的孙白芷寒是最早一批招生参与体操训练的学生,她的妈妈白娜最初也很犹豫。“要把孩子从驻马店送来郑州上学,一开始我也担心练体操会不会耽误学习和长身体,怕孩子太累。当时招生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担心孩子练体操苦,难道高考‘头悬梁锥刺股’就不苦吗?拿出两三年时间尝试,三年级就大概知道孩子能不能走专业这条路。给孩子多一个发展的机会,就算不能练体操,也不耽误学习。来了之后,发现教学、训练、食宿等条件特别好,各级领导也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训练,我也越来越放心。”在2024年河南省青少年体操锦标赛上,孙白芷寒获得8岁组女子全能金牌、平衡木金牌,如今已成为河南省体操队正式集训队员。“获得冠军后,她自己收获了很大的成就感、幸福感、价值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对竞技体操也有了一定认知。如今孩子进省队了,我们会全力支持她继续走下去。”白娜说。
教练钟宇鸣是河南省体育局通过人才引进录用的优秀教练员,一直在省队一线带队。金科校区体操训练基地建成后,武体冰中心领导多方统筹协调,最终选派她进校执教。“在学校带队员挺有挑战性的,我愿意尝试,但确实比在专业队更累些,孩子的思想、家长的认知和专业队相比完全不同。”这里招收的孩子虽然在幼儿园练过基本体操,但进行专业体操训练是从上小学才开始,家长们最初认为练体操很累、很危险,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钟宇鸣和同事们非常敬业,每天下午4小时的训练中,每一位教练员都手把手教孩子,不断强调要领、纠正动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身边就是同龄人,不像省队里有大队员作为榜样。她们看不到更好的,所以教练必须不停提要求,才能帮助她们提高。”只用了两年多时间,钟宇鸣就将几乎零基础的孩子带到了省比赛冠军水平。“取得这样的成绩,只能说孩子们练到位了,我们平时也抓得紧。省体育局和中心对基地投入很大,学校和协会也全力支持,帮孩子们解决了很多训练和学习上的困难,家长也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支持和信任。”钟宇鸣说。
随着金科校区体操训练基地的口碑越来越好,近两年招生越来越容易了。“现在招生不需要刻意宣传了,家长会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来,我们还需要适当筛选。郑州本地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很多还在幼儿园的孩子会以走训的形式先尝试训练,到了上学年龄再正式入学。”马俊萌说。
竞技体育“金字塔尖”只有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金字塔基”,高淘汰率是现实问题,孩子进不了专业队还耽误了学习怎么办?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金科校区练体操的学生不发愁,因为他们的文化课成绩都不错,一二年级文化课优秀评价率达到百分之百;专业成绩更耀眼,训练不满两年,孩子们就在2024年河南省青少年体操锦标赛拿到5金9银2铜的优异成绩。就算不走竞技体操之路,孩子们借助专业体操训练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转到其他运动项目也得心应手,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更受益终生。
体操“育体”更“育人”
“练体操的这些孩子非常受欢迎,他们很有秩序感,与人交往很自信,组织力、专注力、抗压能力更强,有竞争精神,懂团队合作。体育人是非常容易成功的,因为他们非常自律。”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金科校区校长韦慧卿表示,学校里练体操的孩子是学习和体操“双优生”。
教练钟宇鸣也深有感触。“以前我小时候都是纯专业训练,虽然也学文化课,但是很少,不管是自身还是老师、家长都不太重视这方面。现在完全不同了,这些孩子与其他学生一样,甚至比一般学生更爱学习,因为练了体操让他们更有上进心,有股不服输的劲,对自己的体操和文化课成绩都有目标。就算以后不练体操了,他们的学习也不会落下。”
孩子们体操训练认真刻苦,与人相处阳光自信。“一开始我学跳舞,后来练体操,因为我觉得体操比跳舞更厉害。”孙白芷寒说,自己想成为全能选手,“去年我拿了省冠军,今年要争取参加全国比赛拿金牌。”就读二年级的樊欣泽,得知金科校区能进行专业体操训练特意来这里上学。“小时候我喜欢在公园玩单杠,所以别人推荐我练体操,我特别喜欢高低杠。学习和体操我都喜欢,去年省比赛我拿到了7岁组2金2银1铜,希望未来成为全国冠军。”同为二年级的侯森桐曾在平衡木训练时遭遇骨折,但丝毫不影响她对体操的热爱。“我特别喜欢平衡木,省比赛得到了平衡木金牌,我喜欢邓琳琳、韦筱圆,我的梦想是参加奥运会。为了梦想,再累我也可以坚持。”
让孩子练体操,金科校区的家长们最初半信半疑,但当他们发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超过了预期,态度转变为愈发支持和鼓励。“孩子活泼好动,最开始就是想锻炼身体,慢慢发现体操训练对孩子提升专注力、韧性都有帮助,孩子的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也提升了。男孩子要有责任感、承受力,体育对这方面的训练是最有效的。”周媛媛是一位大学老师,拥有博士学历,非常支持儿子周楚凡练体操,虽然孩子的天赋不高,也许成不了专业选手。“他体操虽然没有其他孩子练得好,但是和自己比有了进步,能养成终身的体育爱好也很不错。”
杨晓媚是金科校区的美术老师,她的儿子邢榟宸喜欢练体操。“孩子在幼儿园时得过肺炎,三天两头生病,现在生病次数明显减少。有时走路看到路边有石墩,他都喜欢在上面转鞍马,别人看到会说‘这个小孩这么厉害’,他就很得意。去年孩子练了几次跑酷后,参加河南省跑酷锦标赛得了第三名,都是因为专业体操训练打的底子好。”
“金科试点”可复制吗?
体育圈有句俗语,“田径苦,体操难,只有球类最好玩。”体操属于典型的“高门槛、低普及竞技项目”,专业体操训练走进普通校园的“金科试点”可复制吗?
“据统计全国有56万多所学校,但体校只有2000多所,比例差距很大。作为抓青少年体质的职能部门,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做一些有益尝试。”河南省体育局青少处负责人表示,体操是中国的优势项目,也是体育的基础大项,河南省体育局在三大球之外,也将田径、游泳、体操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点项目布局。“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全面成长,对文化课也有很高的要求,体育和教育部门都很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相比体校的数量,学校有大量的人才,在学校办体操培训,减轻了家长的很多负担和后顾之忧,等于把体校和学校的优势相结合,所以我们在金科校区进行了试点,创建了第一个体操训练基地。”据悉,河南省体育局下一步计划将金科校区体操训练基地升级为省市联办基地,继续做大做强。
目前河南省只有郑州、平顶山、洛阳3个地市有体操基层体校,想要扩大体操人口基数,需要将金科校区这样的试点进一步铺开,但存在客观难度。体操项目对于教练员的要求甚高,可以说高水平体操教练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稀缺资源。“体操教练员区别于其他项目的一点就是保护与帮助,10个摆倒立为一组,10个小孩做三组,教练就要帮300次。为了做好金科校区体操训练基地的试点,省武体冰中心选派了优秀教练员,也发挥政策导向性引领作用。河南省体操运动协会积极与北体大沟通,选派了多批次学生以实习的形式弥补基地教练数量的不足,想尽办法提升教练员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在学校执教。我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一个好教练就是一个好项目’。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加大对校长、教练的培训。从全省范围看,高水平体操教练依然严重匮乏,但是我们要想办法让有限的教练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金科基地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我们非常愿意选派专业教练到更多的学校进行合作。”河南省体育局青少处负责人说。
近年来河南体操有不少高光时刻,河南女子体操队已连续三届奥运会有队员入选中国体操队奥运参赛名单(含一次替补)。“金科试点”证明体操项目体教融合是有切入点的,有机结合现有机制和各方优势,就能创造足够的竞技和人才培养价值,这也为全国更多省区市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体操项目体教融合发展之路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