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15年开始接触地掷球,2018年第一次参加世界女子大金属球锦标赛,从我们的冠军运动员手里接过接力棒,但只得了两枚铜牌。颁奖的时候,我们在心里默默地唱着自己的国歌,那种心情我到现在都铭记于心。今天终于把国旗升起来,国歌奏响,我觉得非常自豪!”8月17日中午,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校区地掷球场,中国选手王晨怡说。在刚刚结束的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地掷球项目女子单人连续抛击决赛中,来自河南的王晨怡夺得金牌,这也是本届世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第34枚金牌。
两天之前的8月15日,王晨怡刚刚与队友张晓辉搭档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为中国队捧回了世界运动会大金属球混合双人连续抛击银牌。当时王晨怡曾表示“有些遗憾,并没有把我们训练中的水平真正发挥出来”。而今天,这枚实至名归的金牌,应该多少弥补了之前的遗憾。
本届世运会地掷球比赛设大金属地掷球和小金属地掷球2个分项、6个小项。其中,大金属地掷球分设男、女单人连续抛击与混合双人连续抛击3个小项。为备战世界运动会,国家集训队5月底公布的集训队名单中,大、小金属球项目共有10名队员入选,但最终仅有4人代表国家出战——张晓辉、王晨怡、金钊、颜琳琳成功进入最终参赛名单。其中,出战大金属球项目的张晓辉、王晨怡以及教练员王燕都来自河南。
占据“国字号”阵容的半壁江山,也代表了河南地掷球的发展水平。更值得一书的是,王燕、王晨怡、张晓辉三位都来自河南地掷球人才培养重镇——河南理工大学。
“我们河南理工大学近几年在河南大金属球项目上培养的年轻人,在全国还算是走在前面的。2025年全国锦标赛、大奖赛,冠亚季军都是河南选手。”王燕介绍,中国的大金属球女子项目一直发展很好甚至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男子方面也正在缩短与世界高水平选手的距离。
练习地掷球10年,王晨怡坦言:“我觉得只要坚持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10年前我没想到自己会在世界运动会上拿到这枚宝贵的金牌。”
10年时间,从18岁到28岁,王晨怡说伴随着自己的是体力的不断下降,而执着坚守赛场不仅意味着艰苦的付出,也是一次次突破和超越:“赛前很紧张,但真到赛场上就专注于每一颗球。”
两天前搭档王晨怡夺得大金属球混合双人连续抛击银牌的张晓辉,是河南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在他眼中,“师姐”王晨怡是一个非常刻苦的人:“你只要见过她训练,见过她比赛,都能真切感受到她对这个项目的热爱,以及她在为梦想倾尽全力。”
王晨怡目前主要负责教授地掷球课程:“地掷球是河南理工大学的一个特色项目,已经开展了20多年了,相当于我们学校一个王牌项目,从建队以来成绩都比较好,我进大学时也是第一次了解这个项目,接触之后就发现它非常有趣,富有激情。地掷球作为选修课在学校很受学生们欢迎,每个学期选这个课程的人都有几百人,目前在校生学过这个项目的应该有2000人。”
王晨怡表示本次夺冠经历也会成为自己言传身教的内容:“这会成为我上课的一个非常真实的素材,向同学们传输中华体育精神,鼓励同学们不管参与哪项运动,都应该不畏困难,勇于挑战。”